最近在咖啡廳聽到兩位年輕人在討論繁體字,其中一人苦惱著:「要幫長輩把簡體文件轉成繁體,結果'头发'變成'頭發',長輩還問我為什麼要寫爆炸頭?」這讓我想到自己剛接觸簡繁轉換時踩過的坑,今天就來分享些硬核技巧。
一、這些地雷千萬別踩
剛開始學簡轉繁時,我總以為打開Word的繁簡轉換功能就完事。直到有次把「范冰冰」轉成「範冰冰」,朋友笑說這名字自帶表情包效果,才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。
1.1 機器轉換的三大漏洞
- 人名地名會錯亂:「沈陽」變「瀋陽」、「雲南」變「雲南」
- 專業術語鬧笑話:「算法」轉成「算灋」、「打印機」變「列印機」
- 文化差異藏陷阱:港台用「網路」、馬新慣用「寬頻」
簡體詞 | 錯誤轉換 | 正確寫法 |
特朗普 | 川普 | 特朗普(港)/ 川普(台) |
視頻 | 視訊 | 影片(港)/ 視訊(台) |
二、老司機都在用的轉換心法
有次幫出版社校對簡轉繁的食譜書,發現「方便面」被轉成「方便麵」,差點讓台灣讀者以為是某種特殊料理。從此養成三步確認習慣:
2.1 字形對照黃金法則
- 偏旁還原術:「话」轉「話」要補回言字旁
- 結構平衡法:「关」變「關」要注意門字框比例
簡體字 | 繁體正確 | 常見錯誤 |
发 | 髮(頭髮)/ 發(發展) | 頭發(×) |
干 | 乾(乾燥)/ 幹(幹部) | 幹燥(×) |
三、實戰工具箱大公開
試過十幾款轉換工具後,發現OpenCC和微軟繁簡轉換器搭配使用效果。像是處理「白干兒」這種詞組:
- 先用OpenCC過濾基本轉換
- 再用微軟工具校正專業術語
- 最後手動檢查文化差異詞
3.1 輸入法隱藏功能
手機輸入法長按「的」字會出現「の」,這個彩蛋功能在打繁體時特別好用。
- 注音輸入法按「ㄅ」可直接選「ㄅㄧㄢ」(變)
- 倉頡輸入「竹手山」能快速打出「簽」
四、文化地圖解讀術
有次把大陸的「土豆」直接轉成台灣的「馬鈴薯」,結果香港客戶問:「為什麼菜單上有電子零件?」原來在香港「薯仔」才是正確說法。
地區 | 用詞差異 | 轉換要點 |
台灣 | 滑鼠 / 軟體 | 注意科技名詞 |
香港 | 雪櫃 / 的士 | 保留粵語特色 |
最近在讀《兩岸三地語詞差異手冊》,發現光是「菠蘿」就有鳳梨、黃梨、波羅蜜三種說法。轉換時要像調咖啡比例,既保持原味又要符合當地口感。
記得某次校對到凌晨三點,把「鼠标」改完「滑鼠」後,窗外早餐店都開始冒蒸氣了。現在養成隨時記錄特殊詞彙的習慣,手機備忘錄裡存著各種「简繁詞對照表」,連買奶茶時看到菜單上的「珍珠」和「波霸」都會忍不住研究半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