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窝在沙发里刷短视频时,突然被一段魔性笑声吸引——几个素人正在模仿武汉方言版的《猫和老鼠》,弹幕里"信了你的邪""掉得大"之类的方言梗满屏飞。原来这就是湖北卫视新推出的《楚天乐》,主打"方言+喜剧"的混搭模式。端着热干面的我心想:这节目要是真能火,以后全国观众会不会都学会用武汉话吵架?
综艺江湖的生存法则
打开电视机,选秀、恋综、慢生活类节目早就挤成了早高峰的二号线。根据艺恩数据,2023年Q1全网综艺正片播放量TOP10里,老牌综N代占了7席。观众就像吃惯了外卖的上班族,既抱怨没新意,又怕试新菜踩雷。
- 综N代疲软:《奔跑吧》第十季招商额比巅峰期缩水40%
- 创新成本高:某平台试水元宇宙综艺,单集制作费够买套房
- 地域突围难:去年7档方言类节目,仅《粤讲越掂》破圈
方言节目为何总差口气?
记得前年追过一档重庆话脱口秀,李伯清老爷子抖的包袱能把人笑岔气,可北方朋友看字幕都跟不上节奏。方言综艺就像热干面里的萝卜丁,本地人觉得是灵魂,外地人可能嫌硌牙。
方言类节目生存现状对比
节目名称 | 播出平台 | 核心看点 | 破圈指数 |
粤讲越掂 | 广东卫视 | 明星学粤语挑战 | 微博话题阅读3.2亿 |
十三侠客 | 陕西卫视 | 方言版历史小剧场 | 豆瓣评分8.1 |
楚天乐 | 湖北卫视 | 方言喜剧真人秀 | 首播收视0.63% |
这碗"热干面"加了什么料?
追完三期《楚天乐》,发现制作组在"本土化"这事上确实下了功夫。第三期里,武汉菜场阿姨用黄陂话砍价,愣是把10块钱三斤的莲藕砍成5块钱四斤,后期配上《九头鸟讨价还价指南》的字幕,连我家东北丈母娘都笑出眼泪。
- 场景渗透:从户部巷早点摊到东湖绿道,全是武汉伢的日常
- 素人当家:70%参与者是快递员、出租车司机等普通市民
- 二次创作:抖音"楚天乐挑战赛"已有2.3万条方言配音视频
年轻人的嗨点在哪?
上周聚餐时,00后表妹突然蹦出句"你蛮灵醒咧",把我惊得筷子上的排骨都掉了。细问才知道,她们寝室都在追《楚天乐》,还开发出用湖北各地方言点奶茶的寝室文化。这届年轻人对地域文化的消费,早就不满足于博物馆里的文物。
爆款路上的三道坎
不过刷到节目组的招商会PPT时,我还是替他们捏把汗。3800万的冠名标价,在二线卫视里算是敢叫价了。跟做综艺的朋友打听,他们私下吐槽:"现在金主爸爸要的是即时数据,方言节目属于慢热型,搞不好变成叫好不叫座。"
- 广告主顾虑:方言梗的商用转化率待验证
- 内容持续性:现有选手储备能否撑过12期
- 文化平衡术: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引发争议
上次去光谷天地吃饭,隔壁桌两个大学生为节目该不该加入普通话环节争得面红耳赤。穿汉服的姑娘觉得"就要原汁原味",戴眼镜的男生反驳"不降低门槛怎么出圈"。这大概就是文化类综艺的永恒困境——在坚守与妥协间走钢丝。
隔壁老王都在看什么
小区棋牌室最近有点怪,往常放着《非诚勿扰》的电视机,现在每到周五晚准点切到湖北卫视。王大爷说他参加节目海选被刷下来了,但逢人就安利:"你们晓得啵?那个卖面窝的李师傅上电视了!"或许真正的破圈,从大爷大妈的朋友圈开始。
路过江汉路步行街时,看到《楚天乐》的线验馆正在装修。玻璃墙上"不服周"三个大字在夕阳下闪着光,几个穿校服的中学生举着手机在门口比耶打卡。暮色里传来熟悉的武汉吆喝声:"走过路过莫错过啊——"